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及所属专业类
专业名称:康复治疗技术
专业代码:520501
专业类:医药卫生大类/康复治疗类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全日制专科(高职高专)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标准学制:基本学制三年,弹性学习年限3-5年
四、职业岗位
(一)职业领域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考虑到区域卫生及健康产业发展实际,确定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如下(表1):
表1职业领域
所属专业 大类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
医药卫生 (52) | 康复治疗类 (5206) | 卫生 (84) | 医疗技术人员 (1-97)
| 物理治疗师岗位 运动治疗师岗位
|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职称资格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二)就业面向机构及工作岗位(群)
本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基层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康复诊所、中医门诊部、运动康复机构、养老院、福利院、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或其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从事康复技术服务工作。
1.核心岗位——康复治疗岗位
主要面向基层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康复诊所、中医门诊部、运动康复机构、养老院、福利院、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
发展岗位:综合性康复治疗工作岗位,本专业各个岗位方向毕业学生均可从事。
拓展岗位:亚专业型康复治疗工作岗位,主要是物理治疗、老年康复、中医康复和运动康复岗位。各岗位方向的学生可分别到相应岗位工作。
2.相关工作岗位群
主要面向体育运动队、健身中心、产后康复中心、假肢矫形器制作中心、助听器验配中心、康复医疗器械公司等,从事特理疗师、助听器验配师和康复产品销售等康复治疗相关技术服务工作。
(三)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
本专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结果如下: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
序号 | 工作 领域 | 工作任务 | 职业能力 | 主要相关课程 | 考证考级要求 |
1 |
物理 治疗 | 神经疾病(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的物理治疗;2.肌肉骨骼疾病(骨关节炎、腰痛、颈椎病、肩周炎、软组织损伤、手外伤、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骨折等)的物理治疗;3.儿童疾病(脑性瘫痪、发育迟缓、自闭症等)的物理治疗;4.心肺等内脏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等)的物理治疗。 | 1.具有对患者的躯体疼痛、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功能评定,合理制定物理治疗计划的能力;2.具有应用各种现代或传统康复手法对患者进行手法治疗的能力;3.具有应用各种运动训练技术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能力;4.具有应用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能力;5.具有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咨询和指导的能力。 | 《人体运动学》 《康复评定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等 | 康复医学治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士级)需毕业后从业1年才可以报考 |
2 |
老年 康复 | 1.老年神经疾病(脑卒中、颅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的康复治疗;2.老年肌肉骨骼疾病(骨关节炎、腰痛、颈椎病、肩周炎、软组织损伤、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骨折等)的康复治疗;3.老年内脏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糖尿病等)的康复治疗;4.老年体能下降康复训练;5.老年精神心理障碍的康复治疗 | 1.具有对患者的躯体疼痛、运动功能、言语听力、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和生活质量进行功能评定,合理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的能力;2.具有应用各种现代或传统康复手法、运动训练技术或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进行物理治疗的 能力;3.具有指导老人运用简单器械进行作业活动性训练的能力;4.具有运用生活辅助器具或对家居生活环境进行改造以补偿或扩展老人活动功能的能力;5.具有运用文体娱乐手段提升老人身心健康的能力。 | 《康复评定技术》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言语治疗技术》 《常见疾病康复》 《老年康复》 等 | 康复医学治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士级) |
3 |
中医 康复 | 1. 神经疾病(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面瘫)的中医康复治疗;2.肌肉骨骼疾病(骨关节炎、腰痛、颈椎病、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等)的中医康复治疗;3.心肺等内脏疾病 (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等)的中医康复治疗;4.儿童疾病(脑性瘫痪、发育迟缓、自闭症等)的中医康复治疗;5.亚健康问题(睡眠障碍等)中医康复治疗。 | 1. 具有对患者的躯体疼痛、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功能评定,合理制定物理治疗计划的能 力;2.具有运用腧穴点穴、艾灸、拔罐等中医康复技术治疗神经肌骨疾病治疗的能力;3.具有运用推拿疗法、易罐疗法、灸法治疗中医康复颈肩腰腿痛及神经康复常见病症的能力;4.具有指导患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的能力;5.具有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对亚健康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的能力。 | 《康复评定技术》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言语治疗技术》 《常见疾病康复》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中医学基础》等 | |
4 |
运动 康复 | 1.肌肉骨骼疾病(骨关节炎、腰痛、颈椎病、肩周炎、骨折、关节置换等)的康复治疗;2.运动系统损伤(肌肉、韧带、筋膜、肌腱)急性损伤的处理;3.运动损伤(肌肉、韧带、筋膜、肌腱)的预防;4.运动系统损伤(肌肉、韧带、筋膜、肌腱)恢复期的康复治疗;5.体适能提升运动指导;6.运动训练的安全管理。 | 1.具有对患者的躯体疼痛、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功能评定,合理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的能力;2.具有应用各种现代或传统康复手段进行运动损伤预防和治疗的能力;3.具有分析运动中生物力学、肌动学变化的能力;4.具有熟悉国家体育卫生的工作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的能力;5.具有了解中外运动康复方面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的能力;6.具有对运动损伤防护宣教的能力。 | 《康复评定技术》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常见疾病康复》等 | 康复医学治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士级)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仁爱精神、生命情怀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支撑终身发展的能力;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基层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的康复治疗岗位群,能够从事物理治疗、老年康复、中医康复、运动康复等工作的“明医理、善实践、懂仁爱,会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规格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为:
1.核心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4)具有生命情怀和勇于奋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与患者有效沟通,帮助患者提高生活信心,从而投入康复治疗。
(5)遵守医疗法律法规、诊疗常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保护患者的尊严和隐私,积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重视病伤残者的心理和伦理问题。
(6)具有医疗安全意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工作中严谨、求实、认真、细致、耐心。
(7)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发展的意识。
(8)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团结、协调、配合团队成员,共同开展康复工作。
2.核心知识
(1)具有适应职业素质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
(3)具有与康复治疗相关的内外科常见疾病、神经疾病、骨关节疾病等方面的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4)具有人体运动、康复评定、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手法治疗以及言语治疗等康复治疗基本知识。
(5)具有国际功能分类(ICF)框架基本知识、整体健康观念,以及在此原框架指导下的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原则等基础知识。
(6)具有与康复医疗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社会医学、医学伦理、环境保护、文明行医等相关基本知识。
3.核心能力
(1)能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能通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沟通,进行团队协作式工作。
(3)能正确采集病史,通过独立思考和科学的临床思维,为患者进行躯体功能、日常作业能力、感觉知觉及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等障碍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4)能正确规范地运用现代和传统医学中的力学、电、光、声、磁、冷热等物理因子,减轻疼痛,恢复和改善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心肺、平衡和协调、步行等能力;
(5)能正确规范地对患者进行手功能、感知认知功能、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和训练,能指导患者运用简单的器械和生活辅助器具进行活动性训练或补偿、扩展活动功能,能依据患者功能提出家居生活环境改造,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和职业能力。
(6)能正确地对言语功能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等)、吞咽功能障碍、语音发育迟缓患儿进行简单训练。
(7)能观察、记录治疗效果,并能定期反馈给康复医师及患者,能给患者提供有效的专业咨询、教育。
(8)能利用家庭、社区康复资源指导帮助患者康复,从病人利益出发,合理运用有效、便捷、经济、适宜的康复资源和技术。